格力智睿多联机:智慧舒适家 用电省一半767
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,今年夏天,有一个客户咨询家里空调的实际耗电量是多少?本身是一个小问题,结果客服解答不了问题,转给了技术人员。 客户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?技术人员给客户打过电话之后,才知道客户的爸爸从兰州来到杭州,白天很热,室外已经38度了,还是不敢开空调,他们在兰州几乎不用空调制冷,兰州每天热的时间不长,有风扇就可以。 老爷子为什么不敢开空调? 是他听楼上邻居说,开中央空调一个月花了几百块电费,吓的老爷子只敢开风扇,死活不愿意开空调,做儿子的也见不得父母受罪,怎么和老爷子沟通都没用,就咨询售后! 知道客户的需求以后,技术人员告知客户,每一台空调的耗电量,铭牌上都有标注,比如1.5匹的空调耗电量大概在835瓦左右,客户通过铭牌自己也进行了计算,还考虑到晚上的波峰电,就是夜间10点以后电费比较低,计算正常使用一个月的空调,也就100多块钱的电费,他把这些讲给了他老爸,老爷子才欣然接受放心去使用空调。 故事中的用户他们怕啥 怕的是空调的耗电量 如何解决家庭中央空调 低负荷下省电的难题 让中央空调真正实现高效省电 买的起用的起? 格力一直在探寻 给你推荐一款格力新款机型“智睿”系列 根据大数据调查发现,消费者在使用家庭中央空调时,有60%的时间在30%以下的低负荷下运行。低负荷运行时,常规的家庭多联机会出现频繁开停机的情况,确实会造成能源浪费。 根据《中国制冷空调实际运行状况调研报告(2017年度)》显示: 超过一半以上家庭中央空调用户安装了5台室内机,用户有60%的时间只在1个房间开启1台室内机 使用调查结果告诉我们: 多数消费者购买了“1台主机带多台室内机”的家庭中央空调 而多数运行时间都只开启了1个房间的1台室内机,空调相当于长时间在30%以下低负荷运行 提升家庭中央空调30%以下负荷能效以及降低最小输出,才是降低耗电量的关键! 可是,传统家庭中央空调都存在“大马拉小车”的情况,在低负荷下很容易因达到温度点而停机,丧失变频调节优势,和“定频机”一样不断开停机,造成房间温度波动大、能效低,节能、舒适都大打折扣。 那么,是否有“不费电”的家庭中央空调呢?格力智睿便是这样一款节能省电的空调!“用电省一半”不是说说而已,是真的“省”!探究智睿如何做到省电之前,先来看是哪些因素决定空调能否省电。 格力重磅发布新一代智睿多联机 国际领先变频变容转子压缩机 格力在黄浦江畔的地标上海中心大厦针对当前市场中央空调现状,发布了新一代家庭中央空调—智睿多联机,后续对机组升级优化推出了新型号(序列号C1)。 先看压缩机的频率情况。 传统定频空调压缩机的转速基本不变,当室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,空调就会自动关闭,当温度发生改变,高于或低于预设温度时,空调就会自动开启,频繁启停容易造成温度的不稳定。 而变频空调的主机则是自动进行无级变速的,它可以根据温度自动调节转速。当达到设定温度时,空调主机能够准确保持这一温度的恒定速度运转,实现“不停机运转”,一方面能保证温度稳定,另一方面杜绝了频繁开停机导致的能量无谓损耗。 搭载国际领先的变频变容转子压缩机运用于新一代智睿多联机中,这种压缩机运用单双缸切换的运行模式,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运行要求,解决了家用中央空调最小输出值过大、低负荷能效低这两大突出问题,同时减少房间内温度波动,节能又舒适。 双缸运行模式:两个气缸同时运行,满足中、高负荷需求; 单缸运行模式:仅一个气缸运行,另一个气缸卸载,满足低负荷需求。 再看压缩机的容积输出。 通常变频多联机负荷设计是以全屋热负荷作为基础设计,因此压缩机排量会比较大。在单开1台室内机运行时,即使将压缩机的输出降到最低,也有可能依然超过房间的热负荷,导致机组到温度点频繁开停机,非常费电。 如果能够根据室内机开启的数量多少,自动选择变换压缩机容积就好了!比如当少量内机低负荷运行时,单缸运转,更省电;多个内机开启时,双缸运行满足大负荷需求,这样就可以提升低负荷时的能效,自然就能更省电。 智睿多联机超一级节能,IPLV最高可达6.5,远高于国家一级节能标准(国家一级标准3.6)。 特别是大家最关心的低负荷运行中,在只开一台室内机情况下,以智睿16KW机型为例在10%负荷下运行,效率能提升130%。 只开1台室内机时:仅小容积气缸运行,大容积气缸关闭,低负荷运行效率最大程度降低,舒适节能不耗电! 对症下药,格力GMV智睿“用电省一半”的秘诀就此揭晓——其搭载格力首创的变频变容技术,压缩机可以根据系统负荷需求,选择性变换压缩机的容积。格力自主研发的变容变频技术于2017年9月27日由众多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估为“国际领先”。以16KW格力GMV智睿家庭中央空调为例,当负荷率为10%时能效高达4.25,较格力常规机组提升了130%,用电省一半。 格力GMV智睿家庭中央空调从根源打消了消费者对家庭中央空调“费电”的顾虑,让消费者尽情享受科技进步为生活带来的改变。 【免责声明】: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其它应用建议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站联系139 8097 8594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 |